一、宏观格局概要与核心论点
全球政治经济态势判断
文章以宏观历史视角分析当前局势,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百年一遇的历史拐点。作者将当下全球局势与1929年经济大萧条前夕类比,指出主要经济体纷纷提高关税壁垒,贸易摩擦加剧,可能重演上世纪三十年代全球贸易崩溃的危险。
核心论点
美国对外强硬施压
美国近期对加拿大、巴拿马、格陵兰岛、乌克兰、普京乃至欧洲采取强硬政策,加征关税、军事威慑等,目的是利用美元霸权和安全保护作为筹码,向盟友和他国"收取保护费"。这一策略反映出美国政府对自身实力的过度自信。
美财政与贸易三角困境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高筑、财政赤字每年约2万亿美元、贸易长期逆差三者互为表里,构成了美国经济的三角困境。美国政府发现内部开源节流难度极大(刚性支出无法削减),于是转向外部转嫁负担,如普遍加征关税和利用国债融资。
特朗普的战略误判
特朗普政府发动贸易战的策略建立在脆弱的假设之上——假定他国不会报复。他以极限施压的"交易艺术"进行高要价,期待对手妥协,却低估了主要大国的反击决心。这被作者视为重大误判:大国博弈正日益呈现"若对方攻击则全力反击"的动态平衡。
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总判断
全球正进入新的阵营重组和秩序重构阶段。美国滥用金融制裁和贸易政策,反而促使更多国家寻求"去美元化"和多边合作的新体系。中国凭借自身制造能力和社会稳定性,在国际舞台上从"世界工厂"逐步转向"全球秩序塑造者"。
战略启示
面对不确定性,中国需要与美国比拼耐心与韧性,在长期博弈中占据优势。保持战略定力是关键。
二、中美博弈的核心观点与依据
关税博弈与经济影响
文章详细剖析了中美贸易战的动力和影响机制:美国对全球普遍征收10%关税,理论基础在于弥补贸易逆差并强化美元霸权。但作者强调,关税成本并非由对手全承担:研究显示出口国承担约30%、进口国承担70%的关税成本,美国消费者最终付出约95%的代价。
美国财政困境与对外转嫁
作者指出美国每年财政收入5万亿美元,支出7万亿美元,形成2万亿赤字。内部削减支出几乎无解,因为军费、社保等刚性开支很难压缩。于是美国借助美元储备货币地位,通过发行国债向全球"抽税",甚至计划对海外持有美债者征收高达30%的利息税。
历史类比与战略博弈
作者频繁使用历史类比强化观点:
- 将特朗普对内煽动民粹、对外经济掠夺的思路比作德国民众支持希特勒复仇的心理机制,认为美国社会正濒临民粹极端化边缘。
- 对比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帝国的兴衰史,指出霸权衰落往往源于内部腐败+对外扩张+民众动荡的组合,美国当前路径令人担忧。
- 援引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的历史周期视角:大国兴衰遵循规律,过度债务、贫富差距拉大、国际秩序更替等都是周期性现象。
经济数据与政策动态
在中美博弈部分,作者援引了大量经济金融数据和政策变化作为依据:
美元走势与通胀
2018年人民币从6.3贬至7.1,对冲部分关税影响;美联储2018年四次加息、美元强势压低进口成本,美国当年通胀未显著上升。
市场预警
2023年底巴菲特大幅减持股票、标普500被预测2025年冲至6500点等市场疯狂迹象。这些依据支撑作者判断美国经济被高估、2025年可能出现股债双杀局面。
三、全球资产配置观点与启示
美元资产与国债
文章对美元资产前景持谨慎甚至悲观态度。由于美国债务高企、利率上升,国债价格连续下跌,引发银行业流动性危机(硅谷银行破产就是例证)。作者警示,2025年美国将迎来大量国债到期再融资潮,如果投资者信心不足,美债收益率飙升、价格暴跌的风险极高。
风险警示
美国股市和债市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同时遭遇重挫,即所谓"股债双杀"格局。这对全球资产配置的启示是:降低美股美债权重,警惕美国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美元与商品、地缘风险
美元若持续走软,加税成本将更快传导至美国通胀。而美国国内高通胀、高利率环境已明显削弱美元资产吸引力,海外央行配置美债意愿下降。在商品方面,由于贸易冲突和全球经济下行,铜、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短期内令依赖原材料的企业损失惨重。
多元化与避险
鉴于美元体系面临前所未有挑战,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去美元化。中国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试点数字人民币,储备黄金和战略物资。这些举措暗示投资者应考虑多元货币资产配置,降低对单一美元体系的依赖。
增持资产
- 黄金等实物资产
- 非美货币资产
- 新兴市场资产(尤其与中国相关的产业)
- 中国国债等收益相对稳定、通胀较低经济体的债券
减持资产
- 高度依赖美国信用的资产(如美债、美元计价资产)
- 美国国债的地位或下调
四、中国宏观政策与经济转型分析
政策动机与战略定力
作者强调,中国近年的宏观政策调整源自对国际形势和自身隐患的清醒认识。早在2013-2015年高层即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预判到未来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美国对中兴、华为的打压和技术封锁凸显出过度依赖房地产和金融的脆弱性。因此,中国主动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减少对泡沫式增长模式的依赖。
结构转型举措
中国制造2025
2015年启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迈进。这一战略早在2012年前后已开始酝酿,表明中国未雨绸缪,为潜在的中美摩擦提前布局。截至目前,该战略目标已完成约九成,预计2025年整体框架落地。
产业升级与自主可控
面对美国技术打压,中国加速国产替代和自主创新。高端制造、操作系统、基础软件、半导体工艺链等关键领域正逐步去除对美依赖。华为从手机制造商成长为科技产业链核心,小米由手机跨界造车,体现了产业跨越升级的成功案例。
压缩房地产与地方债泡沫
认识到仿照香港的房地产模式和美国的高杠杆金融模式难以持续,中国自2017年以来持续给房地产降温,近年更是严格调控地产泡沫。同时,针对2009年后地方政府债务失控、基建冲动的局面,中央强力遏制地方加杠杆,推进债务置换和财政重构。
宏观政策取向
近年来中国宏观政策明显偏紧稳健。地方融资被压缩,财政趋紧,很多企业感受到流动性压力,这是矫正过去粗放增长带来的阵痛。中央宁可承受短期阵痛,也不愿一哄而起"大水漫灌",其深层考虑与应对大变局的战略部署有关。
预期效果与现实挑战
作者对中国这轮结构调整的成效给予正面评价,认为中国成功避免了在关键时刻因产业脆弱而被"卡脖子",制造业体系更完整,供应链韧性增强。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中国已建立稳固供应链并领先全球。
成效
- 制造业体系更完整
- 供应链韧性增强
- 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领先全球
- 社会安全稳定优势
挑战
- 个体阵痛与信心下滑
- 政策执行偏差
- 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就业压力
-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
综合判断
中国目前经济处于阵痛中的再平衡。从粗放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不可避免地伴随增长率回落和痛苦调整,但这是中国迈向更高发展阶段必须跨越的门槛。只要稳住战略方向不动摇,待内部失衡逐步化解后,中国有望在新赛道上实现可持续增长。